首页
关于我们 
走进长兴 
新闻抢鲜 
联系我们 
NEWS CENTER 新闻抢鲜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抢鲜 >> 食用百科

关于燕窝传入中国的有趣传说(图)
时间:2025-05-27    发布人:admin    点击数:91

燕窝是雨燕目雨燕科金丝燕属(genus Aerodramus)动物以唾液、羽毛、泥土等物混合筑成的、 具有食用价值的巢穴,英文名为Edible Birds' Nest。在中国文学作品和本草典籍的染下,燕窝被描述为秀色可餐的食品和疗疾养生的药品,这一双层属性使得中国人对它万分推崇。

目前公认可供食用的燕窝主要由4种金丝燕筑就,分别为爪哇金丝燕(C.fuciphaga)、戈氏金丝燕(C.germani)、大金丝燕(C.maxima)、印度金丝燕(C.unicolor)。其中以爪哇金丝燕、戈氏金丝燕所产燕窝唾液酸含量高,食用价值高于其他。除以上四种外,有些学者称侏金丝燕 (C.troglodytes)、苔巢金丝燕(C.salangana)、白腹金丝燕(C.esculenta)所筑窝巢亦可食用。

爪哇金丝燕是雨燕科金丝燕属的鸟类,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爪哇金丝燕是雨燕科金丝燕属的鸟类,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我国的数量非常少,体型小,飞行速度快。

上述4种主要筑结可食用燕窝的金丝燕,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国南部。中国南方的海南、广东有爪哇金丝燕分布的踪迹,而西藏东南部则有大金丝燕出没。西藏东南部、云贵川等地区还分布有短嘴金丝燕(A.brevirostris),此种金丝燕所筑巢穴虽唾液酸含量较少但亦有食用价值,有“土燕窝”之称。

在中国古代,南方省份的居民是最早食用燕窝的群体,他们食用的燕窝或来自海外,或产自本地。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是燕窝的重要产地,尤以广东记载最丰。

学者推断燕窝登陆中国餐桌的时间应该是15-16世纪之间,相关史料记载明代中国所消费的燕窝大多来自东南亚。燕窝最早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及餐桌,或许是出于猎奇的心态,我们在明人王世懋的记载中可看到早期中国人对燕窝不切实际的认识。

16世纪中后期,随着漳州月港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繁荣,燕窝出现在福建的记载中。王世懋在《闽部疏》记录了一则流传于漳州地方的燕窝轶闻。“燕窝菜竟不辨是何物,漳海边已有之。盖海燕所筑,衔之飞渡海中,嗣力倦则掷置海面,浮之若杯,身坐其中。久之,复衔以飞。多为海风吹泊山澳,海人得之以货。大奇大奇。”这则信息详细描述了“海燕以窝作舟”的传闻及燕窝的由来,但此等天花乱坠的说法实则透露了时人对燕窝认识的浅薄。

屠本唆的《闽中海错疏》引用了王氏的内容,并附上了屠氏履职福建时听闻的情报,“燕窝,相传冬月燕子衔小鱼人海岛洞中垒窝。明岁春初,燕弃窝去,人往取之。一说燕于冬月先衔鸟毛,绸缪洞中,次衔鱼筑室,泥封户 ,伏气于中,气结而成。明春飞去,人以是得之”。这些内容较为详细介绍了燕窝的由来,而他所谓“伏气于中,气结而成”的说法与王氏燕窝作舟的描述都具有鲜明的传奇色彩,两者都反映了时人对燕窝认识的水平尚浅。

明代官员陈懋仁曾在泉州为官,他在《泉南杂志》中更为详细地记录了燕窝来源、筑巢情况及燕窝的药用价值:

闽之远海近番处,有燕名“金丝”者,首尾似燕而甚小,毛如金丝,临卵育子时,群飞近汐沙泥有石处,啄蚕螺食。有询海商闻之土番云,蚕螺背上肉有两肋,如枫蚕丝,坚洁而白,食之可补虚损已劳痢。故此燕食之,肉化而肋不化,并津液呕出,结为小窝,附石上。久之与小雏鼓翼而飞,海人依时拾之,故日“燕窝”也。

这段文字解释了海燕以何物筑巢、燕窝为何具有医疗效用,其中“有询海商闻之土番云…….”的描述更清楚地点明海燕、燕窝相关知识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土番。

根据陈懋仁的描述,燕窝的医疗效用来源于所食之物——蚕螺,后者因为生理构造的独特而被认为具有疗效,即金丝燕食用蚕螺,却因蚕螺背上肉有两肋而不能全然将之消化,在筑巢时,燕将蚕螺之肋并津液吐出结巢,因而所筑窝巢具有医疗效用。

无论这番描述是否准确,陈懋仁的记载表明燕窝的药用知识在17世纪以前便已兴起。

顶部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lutiancai8312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服务热线

13202732656

客服微信